阅读量:
手术治疗是瘢痕治疗的常用技术手段之一,其中包含了很多技巧和设计思路,不同的瘢痕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,最大限度的让瘢痕消失,减少瘢痕给患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不适。本节跟大家分享常用的瘢痕手术方式中的瘢痕切除缝合术。
瘢痕切除缝合术
瘢痕切除缝合术,一般指直接将瘢痕切除并缝合的技术,适用于线条状瘢痕,较小的浅表或挛缩瘢痕以及增生性瘢痕。
常用的缝合技术包括瘢痕切除直接缝合术,瘢痕分次切除缝合术,瘢痕内切除缝合术,瘢痕切除“W“成形术和瘢痕切除“Z"成形术。
基本手术过程包括切口设计,瘢痕切除,皮下松解(游离),创面止血和清洗,切口缝合及包扎固定等。
注意事项:
1.将瘢痕完全切除,垂直皮肤进刀[2];
2.切口两侧每侧游离皮缘范围一般在切除瘢痕后缺损大小的一倍左右,一般选择在深筋膜层上进行剥离;
3.所有的瘢痕切除缝合术都应该注意减张缝合,分层间断缝合的方法可以带来更好的手术外观;
4.在脂肪含量较高的部位,尽可能减少电刀的频繁使用,以免术后出现脂肪液化等并发症;
5.切口对合时适量轻度外翻更有利于恢复;
6.注意无菌操作,动作应轻柔,切忌暴力操作。
手术时机选择:一般在瘢痕形成后6个月或1年之后施行。但特殊部位(如眼睑瘢痕挛缩、爪型手畸形等)或发育期的儿童,可以根据情况尽早纠正。
术前根据患者需求选择麻醉方式,一般患者清醒可配合的,操作简单、面积小、无感染等情况的瘢痕,可采取局部麻醉。瘢痕情况复杂、预计操作时间长、难度大的,选择其他麻醉方式。
瘢痕切除直接缝合术
瘢痕切除直接缝合术是一种常见的瘢痕手术治疗方法,主要用于改善顺皮纹的瘢痕和非面部的线条状瘢痕,一般要求瘢痕宽度在2cm以下,通过指捏法评估在切除后可以无张力缝合方可采用。
这种手术方法通过直接切除瘢痕组织,然后将切口两边的组织直接拉拢缝合,以减少瘢痕的可见性并改善皮肤的外观。其创伤小,操作简单。
Z成形术
Z成形术(Z-plasty),也称为Z字成形术或Z改形术、瘢痕切除对偶三角皮瓣成形术,是一种常用的整形外科技术,通常用于松解挛缩、牵拉的线性或蹼状瘢痕,解决挛缩问题,修复由于瘢痕挛缩导致的功能受限或外观问题,改变瘢痕的方向,使其更符合皮肤纹理。
Z成形术通过在瘢痕两侧创建两个额外的切口,形成两个三角形皮瓣,游离皮瓣,并交换皮瓣位置来延长切口,减少瘢痕的张力,从而改善瘢痕的外观和功能。
切口设计:以瘢痕长轴方向与正常皮肤交界处标记切口线,以该切口线为中轴,在两侧各设计一方向相反的切口,称为臂,长度与中轴切口相等两臂与中轴间形成的夹角最好相等,以60°为佳[1]。
对于较长的挛缩瘢痕,可以使用多个或连续Z成形术解决。
W成形术
W成形术(W-plasty)主要用于治疗面部的直线瘢痕,特别是残留显著针脚的瘢痕,同时也可用于较大面积的瘢痕。这种技术通过将瘢痕周围皮肤切成一系列互相交叉的三角形小段,再重新排列这些三角形皮瓣,使原来的直线瘢痕变成曲折形瘢痕,减小并分散皮肤张力,同时最大限度保留针脚瘢痕之间的正常皮肤。
切口设计:在瘢痕两侧设计连续“W”形切口设计线,形成多个锯齿形皮瓣。皮瓣两边一般为1.0cm左右,夹角一般为60°左右。设计三角形皮瓣时角度要相等,皮瓣要等大,便于对位缝合。多个锯齿形皮瓣依次交叉对位缝合。
W成形术可以减少直线瘢痕的张力,使其更符合皮肤自然的皮肤纹理,减少瘢痕的可见性,从而改善瘢痕的外观。
瘢痕分次切除缝合术
瘢痕分次切除缝合术,顾名思义为分次切除瘢痕,一般需2次或以上手术。当瘢痕宽度大于2cm,切口缝合有明显张力时考虑使用该手术方式。分次切除可以减少单次手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,降低术后张力,从而减少瘢痕复发的风险,并有助于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。
切除从瘢痕内部开始,第一次在瘢痕内部行梭形切除后直接拉拢缝合切口,不涉及正常皮肤组织,但仍需美容缝合;下一次在前次切口外0.5cm左右再设计切口,切除瘢痕;依次进行,直到将瘢痕完全切除。
两次切除之间的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,每次切口愈合后1-2个月,需进行局部皮肤提拉训练每日数次,使周围皮肤松动。
瘢痕内切除缝合术
瘢痕内切除缝合术类似于瘢痕分次切除缝合术的第一次手术,适用于瘢痕疙瘩及严重的增生性瘢痕。其切口局限于瘢痕内,可以不刺激切口的胶原组织合成,从而降低复发率,改善局部外观及功能。
注:按照笔者的理解,瘢痕内切除缝合术的最终目的,依然是为了完全消除瘢痕,只是更谨慎,避免在任何一次的手术过程中刺激到切口的胶原组织,导致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复发。
术前准备
一般准备
1.病史询问:明确患者的瘢痕形成原因、自觉症状以及过往接受的治疗情况,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。
2.瘢痕检查:对瘢痕进行详细检查,包括其位置、形态、数量、颜色、质地、厚度、范围以及是否有畸形或并发症等,以确定瘢痕的类型。同时,通过指捏法判断是否有足够的组织量进行手术。
3.必要检查:在手术前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,以排除任何可能影响手术的因素。
4.沟通与同意: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,说明病情、手术目的、手术过程、预期效果及可能的并发症,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。
5.术区准备:如果手术部位在发际线内,需要在手术前3天使用氯已定进行洗头,手术前一天剃除切口两侧2.5cm范围内的头发。若术区邻近会阴或腋窝,还应进行剃毛处理。
6.器械准备: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准备相应的手术器械及用品。
7.术前照相:在手术前进行照相,以记录手术前的状况,便于术后进行效果对比和评估。
禁忌症
所有的手术首先确定适应症和禁忌症,特别是禁忌症,一般禁忌症包括:
1.身体情况不佳、不能耐受手术或对手术要求不切实际者;
2.对麻醉药过敏者;
3.处于月经期,或有凝血功能障碍,严重出血倾向者;
4.瘢痕尚未成熟,表现为深红色或者紫红色者
5.瘢痕长期破溃感染或怀疑癌变者,这种情况的患者应完善相关检查,明确病变性质,重新计划手术方式。
6.估计切除缝合时有较大张力者,不能直接通过瘢痕切除缝合术达到手术目的,需要重新计划手术方式。
术后注意事项
术后即刻
预计术后皮下可能会出现渗血、积液、感染等情况的,应放置引流。创面缝合并酒精擦洗后,涂抹抗生素油膏,以消毒纱布覆盖。根据部位不同采用胶布粘贴或者绷带绑缚等进行固定。注意包扎压力要适度,一般达到3.33~4.0kp(25~30mmHg)的压力,以达到压迫止血和不妨碍静脉回流的目的[1]。
*朗格线(Langer's line),是皮肤下循着真皮纤维(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)方向所形成之天然张力线,是皮下的自然纹路。
术后随访
1.术后24小时换药,根据引流液情况拔除引流片。后伤口包扎至拆线。
2.拆线时间与切口部位,切口愈合情况等有关,一般为术后7天左右。局部血供不佳或创面愈合不良等可适当延迟拆线。提倡在有效减张的情况下,尽早拆线,避免留下蜈蚣脚样的缝线瘢痕。
3.拆线后需使用软化瘢痕的综合治疗,如外用弹力绷带,硅凝胶,瘢痕软化膏等,提倡至少坚持3 个月以上。
4.功能部位的瘢痕手术拆线后应早期功能锻炼。一般先行被动功能锻炼,适应后转为主动功能锻炼,至少坚持半年以上。
5.定期随访。
END
参考资料
[1] 祁佐良,李青峰. 整形外科分册. 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6.
[2] 武晓莉. 实用瘢痕治疗技术. 上海: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 2022. ISBN 978-7-5478-5625-3.
[3]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制定小组. 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.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(电子版), 12(6), 401-408. DOI: 10.3877 /cma. j. issn. 1673-9450. 2017. 06. 001
上一篇:上一篇:色沉凹陷疤痕:成因、治疗与预防全解析
下一篇:下一篇:疤痕凹坑长平后,会不会再次凹陷呢?